- · 《山西化工》栏目设置[08/03]
- · 《山西化工》投稿方式[08/03]
- · 《山西化工》征稿要求[08/03]
- · 《山西化工》刊物宗旨[08/03]
山西民间社火表演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踩高跷 秧歌表演 民间社火是指春节期间流行于我国民间的一种民俗娱乐活动,距今已有数千年历史。它来源于古代劳动人民对土地与火的崇拜,是远古时期对于巫术和图腾崇拜的产物
踩高跷
秧歌表演
民间社火是指春节期间流行于我国民间的一种民俗娱乐活动,距今已有数千年历史。它来源于古代劳动人民对土地与火的崇拜,是远古时期对于巫术和图腾崇拜的产物。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,民间祭祀社火的仪式中逐渐增加了娱乐的成分,成为规模盛大、内容丰富的中国传统民俗娱乐活动。人们通过举行祭祀拜神活动,意在祈求来年风调雨顺,五谷丰登,国泰民安,万事如意。
“社”为土地之神,“火”为传说中的火神。在以农业文化著称的中国,土地是人们的立身之本,为人类生存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。火是人们烹饪和取暖之源,在古人的原始思维中认为火也有“灵”,于是视其为具有特殊含义的神物并加以崇拜,形成了崇尚火的观念。
山西的民间社火内容丰富,种类多样。根据表演形式可分为锣鼓类、秧歌类、车船轿类、灯火类、阁跷类等。
锣鼓类。以节奏强烈明快、场面壮阔粗犷为特点,充分展示了黄土高原人民质朴豪放的气质。演奏时,表演者必须把各种乐器有组织地编排配合起来,按照鼓板指挥奏出有节奏、有规律的各种音响。
秧歌类。山西较出名的秧歌有祁太秧歌、沁源秧歌、临县“伞头秧歌”、原平“凤秧歌”、宁武“小秧歌”、繁峙秧歌等。其中有的侧重歌唱,如“伞头秧歌”“小秧歌”,俗称“文场秧歌”;有的是歌舞结合,以舞为主,俗称“武场秧歌”;有的演出剧目以古装戏为主,如繁峙秧歌;有的既包含当地鲜明特色,又吸收了外地歌舞艺术的特长,如“凤秧歌”。
车船轿类。以小推车、跑旱船、抬花轿一类风趣幽默的表演著称,形式简便,不受场地约束,也没有繁杂的规范和高难度的技巧,随意性极强。表演工具是依照车、船、轿等交通工具的外形,经过精心加工、美化制成。内容多结合时代发展,如《小车会》《旱船》等节目。
灯火类。山西灯火的特点一方面继承了传统的灯火艺术,具有全国各地灯火的共性特征;另一方面又发挥了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,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。太谷的灯在山西是很有名气的,其品种繁多,制作灵巧,外观精致,让人爱不释手。清康熙年间,太谷灯多为纸灯、纱灯、羊角灯、绣球灯等,到了道光年间开始引进宫灯。这些宫灯用紫檀木、核桃木做成,环饰流苏,刻工考究,形状大方高雅。在山西流传着这样一句名谚:“南庄的火,太谷的灯,徐沟的铁棍爱煞人。”除了太谷宫灯,南庄架火在山西尤其晋中一带也是广受欢迎的。架火,是由描龙绘凤、金匾高悬的数十层殿宇楼阁顶架而成,形如古塔,气势磅礴。层层飞檐高挑,铃铛垂吊,从底到顶足有十三公尺。塔顶旌旗飘扬,别具情趣;塔身彩炮成串,幡缀相连;塔底主次分明,古色古香。多少年来,南庄架火因工艺独特、气势宏伟而载入史册,且辈辈相传,至今不衰。
阁跷类。以道具制作精妙神奇、表演技巧惊险动人为广大群众喜爱,其中晋南地区的最有代表性。阁跷主要分推棍、背棍、划棍、高跷。
旧时的推棍是指人们为求神祈雨,抬着泥塑龙王像在街市游行的一种活动,之后泥像逐渐由小孩扮演的戏剧和神话人物代替。表演者除了在棍架上做动作的孩子们,还有那些在下面抬棍架的民间艺术家们。推棍表演时都有一套约定俗成的号子,以此来让表演者们统一行动,互相配合。
背棍是一种古老的社火形式,最初是将儿童跨于大人颈项表演,后发展为由身强力壮的小伙子肩缚特制叉形铁架,把女童绑缚于带着踩盘的铁柄上进行表演。背棍表演队伍通常为十人至二十人不等,他们按照既定的鼓点和步点在锣鼓的伴奏下,或前或后,或左或右,穿插于人群中,奔走于村舍间,颇受百姓欢迎。
划棍是利用杠杆原理创造的一种高空造型艺术。在七八米长的木杆顶端固定一个鞍型座位,表演的儿童跨坐其上,杆子接近尾部的地方设一个支点架,多人操作使杆端翘起,将儿童送入高空。划棍队往往是棍式表演队的先导,因为平日里闹社火的现场多是人山人海,划棍表演必须打开场子,为之后的表演开道。
高跷俗称“拐子”,因舞蹈时脚踩木跷而得名。木跷高度不一,有的低至一尺,有的高达一丈五尺,不过一般多为四五尺。高跷的表演形式有单拐、双拐,亦有三人四拐,其中舞者多扮演某个古代神话或历史故事中的人物,服饰多模仿戏曲行头,常用道具有扇子、手绢、木棍、刀枪等。高跷有文高跷、武高跷之分,文高跷是用弦乐或吹鼓乐伴奏,边走边舞,变换着各种队形;武高跷则用打击乐伴奏,以表演特技为主。
文章来源:《山西化工》 网址: http://www.sxhgzz.cn/zonghexinwen/2021/0309/821.html